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傻子共振:短视频把人变傻这件事,已经很难笑得出来了

你有没有发现,这年头傻子越来越多了,而且都特别自信?
打开短视频平台,首页推荐的内容千篇一律:
“穷人翻身只靠这几招”、
“你还在上班?他们已经靠AI月入十万”、
“女人要学会撕开男人的真面目”、
“东北人是全中国最轴的民族”、
“南方人根本不懂豪爽”……
看似五花八门,实则一锅情绪的烂粥。
最离谱的是,评论区一片“说得对”、“终于有人讲人话了”、“XX就是这么回事”。
你要是试着反驳一下?分分钟被群嘲、举报、拉黑、问候十八代。
这,就是“傻子共振”。
什么是“傻子共振”?
这是一个网络时代的新词,也可以理解为 “低认知人群的集体强化”。
当一群原本互不相干、孤立分散的井底之蛙,被算法聚拢在一起,互相取暖、互相点赞、互相骂外人,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 对外排斥、对内狂热的封闭认知结构。
就像一个小孩站在井底,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。你告诉他“外面有星辰大海”,他会骂你“装什么X”。
现在,不止一个小孩了,而是一群。
他们围成圈,高喊:“井口就是世界,其他都是阴谋!”
这,就是“傻子共振”的恐怖之处。
短视频平台:共振的温床
“你在看短视频,短视频也在看你。”——不是玩笑,这是现实。
算法只会喂你“你爱看的”,不会喂你“你该看的”。
于是喜欢情绪化内容的用户,会看到越来越多“煽动性”的内容,逐渐变得更偏执、更愤怒、更极端。
几个短视频案例感受一下👇:
“离婚女人重生记”系列:
女主哭诉“离了渣男我活得更好了”,背景音乐响起《你要的全拿走》,镜头一转,一身大牌、开上奔驰,嘴角一笑:“姐妹们,别怕,离婚是新生!”
评论区:“真女人!” “活出自我!”
点开她主页:推荐理财课+微商产品,割得你头皮发麻。
“反智种田哥”:
视频标题:“一个农村小伙,拒绝上大学,在地里年入百万!”
穿着劳保服坐在麦田里看书,字幕:“知识没用,干活才踏实。”
评论区:“大学没什么好上的”、“读书人太清高”。
但他拿着稳定流量,靠粉丝卖农资。
你信他不读书,他却拿你当韭菜。
“对骂直播”:
主播甲骂主播乙“娘炮”,乙回骂“死直男”,双方轮番输出,弹幕飘着“好爽”、“支持XX哥干他”。
你以为他们有仇?
其实脚本是一套的,两人私下喝酒直播分成,笑你点进去就输了。
这些内容都不傻,但是专门给“想简单、爱冲动、不想思考”的人准备的。
你以为你在获取真相,实际上只是在被“投喂”爽感,沉迷其中还自以为觉醒。
为什么共振越来越严重?
1. 算法推送:你越傻,看得越爽
- 你越愤怒,系统越推荐;
- 你越激动,停留越久;
- 你越极端,它越爱你。
理性内容没人看,情绪爆点才有流量。
你刷得越多,你的世界就越像一个“信息井口”——每一条视频都在重复你的偏见,每一条评论都在鼓励你的情绪。
最后你会觉得:“全世界都懂我,只有你是傻X。”
2. 低门槛内容:五秒教会你如何当专家
短视频不需要复杂逻辑,一个劲爆标题+煽动词汇就够了。
“性别分析”、“社会观察”、“经济判断”——统统五秒教会你。
真正懂行的人要花十年,但傻子只需十秒。
于是出现了大量“伪知识、伪观察、伪思考”的内容,看似高深,实则胡扯,观众却买账。
为什么?
因为它不要求你思考,只要求你点头。
傻子共振的社会后果
这不是笑话,这是危险。
- 公共讨论空间崩塌:观点不合就开喷,谁还敢理性发言?
- 群体极化严重:越聚越偏,社会共识越来越难建立。
- 造谣、对立、仇恨激增:一场观点冲突,动辄演变为线上暴力、人肉搜索,甚至现实冲突。
你以为这只是段子,但这背后是社会结构被撕裂的开口。
怎么破?
你改变不了算法,但你可以选择不共振:
- 克制情绪爽感:看到刺激视频先别点赞,问问自己“真的是这样吗?”
- 打破信息茧房:关注与你三观不同的人群,主动听听异见,不是为了认同,而是保持思考。
- 少刷、慎信、多读:不是所有“说得有道理”的话都是真的,有时候只是“说得你爱听”。
最重要的一点:
保持怀疑,保持独立。
写在最后
“傻子不可怕,怕的是一群傻子互相鼓掌。”
在这个时代,独立思考是一种稀缺能力。
你拒绝思考的那一刻,正是你被掌控的开始。
别让短视频决定你的大脑。
别在情绪的井口,错把世界当全貌。
远离傻子共振,不做沉默的陀螺。
让我们在思考中清醒,在分歧中保持理性。
——别急着点头,想一想,再说话。
几张AI小图,独乐乐亦众乐乐乎





- 作者:乔布斯公社
- 链接:https://blog.zzc.ac.cn/article/shazigz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